郑彬:人格之于人,恰如花香之于花
郑彬,男,讲师,理学硕士,现为LD乐动体育计算与信息科学学院物理公共课负责人,主讲《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等课程。
研究方向:量子光学、量子计算。迄今为止以第一作者在S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1篇,CSCD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篇。主持或参与各级科研项目4项。2018年获校级中青年教学竞赛三等奖,获得“优秀教师”称号。2020年获得校级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2022年获得第六届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获得福建省“教学新秀”称号、校 “教学能手”、“师德之星”等荣誉称号。
爱岗敬业 默默成长
2016年9月郑彬老师第一次走上讲台,是才出大学校门又进大学校门,不过角色已从学生转换成了老师。没有教学经验,内心也不够强大,当面对一样年轻的面孔,甚至会紧张得满脸通红;当面对学生不理解"运动学”与“动力学"的区别,解释了三遍,学生还是不懂,而知识储备已经不能再进行其他角度的讲解时,即窘迫又无言以对。书到用时方恨少!物理课不仅仅是枯燥的理论推导,也需要大量的知识储备,每一个物理规律的背后都有精彩的故事、都有实实在在的现实应用,一样可以进入物理的课堂!于是,为了储备知识,郑彬走进图书馆,如饥似渴般从《物理学史》、《物理学原理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等书籍中汲取“营养”;为了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一遍一遍地念着“精心设计”的讲稿;为了弥补教学经验的不足,走进老教师的课堂做起了认真的旁听生,也虚心接受着老教师们的点评。
即便教学成长如蜗牛般慢,郑彬老师坚信坚持着就会发现,改变在持续发酵中:慢慢地,会在课堂讲故事了,让枯燥的理论血肉丰满起来;慢慢地,语言变幽默了,课堂有了笑声甚至掌声;慢慢地,把课堂从老师一个人的独角戏变成了师生教学相长的新课堂;慢慢地从一种教学手段或方法的简单运用到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有效结合。
洒下汗水,收获快乐
园斯金曾说过“教育不在于使人知其所未知,而在于按其所未行而行”,渐渐地,他明白了每次踏上三尺讲台,自己肩上的担子一头担得是教书,一头担的是育人。于是在课堂上,郑老师十分重视课程思政的融入,通过引导学生解决我国航天工程当中的物理问题,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加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感;注重案例分析和价值观的引导,培养学生的严谨的治学作风。希望自己的的课堂既能带给学生知识,更能教育他们做人做事的道理。
尝试创新,致力教改
让物理课更好地服务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是另一个彼岸。教学中,郑老师慢慢摸索着新的教学模式:有意识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物理学典型工程案例为课程导入、通过引导学生解决工程实例当中的物理问题潜移默化地完成知识讲授。
随着教学的不断开展,郑老师在收获心得与经验的基础上,也开始逐步尝试课堂教学的改革:
1.整合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相结合,按照基础课程服务专业的思想,对大学物理课程内容进行了整合。
2.教学设计上采用符合认知规律的“BOPPPS”的有效教学结构。
3.教学过程突出培养学生应用能力:通过课前的演示实验、具体物理现象,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4.通过课中的演示、工程实例分析, 发挥组、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5.通过观看科普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近代物理内容,用科学家的创新精神去感染学生,用科学家的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去引导学生,丰富教学内容,进一步塑造他们科学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希望能够探索出具有福理工特色的物理基础课教学模式。
虚心学习,追求卓越
路漫漫其修远兮,教师之路任重而道远,在福理工发展的道路上,也烙下了许多年轻教师前进的脚印。“自新应是长江水,日夜奔流无歇时。”郑老师认为抽打自己的鞭子要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的每一步上,都要经常鞭策自警。应把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努力改进,以种种不足为契机,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奋起直追。